close

如何提升“上海服務”含金量 10

■曹禕遐

品牌是一座城市最具辨識度的標識,是城市綜合實力和城市競爭力的集中體現。“上海服務”作為品牌之一,內涵非常豐富——它是服務經濟能級的提升,包括服務環境和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政府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它是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的打造,包括充分發揮上海功能性服務平臺的作用,提升“上海服務”的含金量;它是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對資源配置壁壘的破除,包括充分釋放經濟中心城市對外聚集、輻射並帶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而服務全國的潛力。
如何將服務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氣質和品格,需要在新時代的坐標下,以開放的視野把脈癥結,以創新的思路驅動發展,為“上海服務”的精準落地做好“加減乘除”,從而為走向卓越全球城市的上海培育新動能。

加法

提供高滿足感體驗

上海作為超大型城市,其市場需求的服務經濟已超越傳統狹義的“第三產業”概念,展現出現代產業發展的服務化、功能化和高附加值等核心功能。因而,發展高能級、高附加值的服務經濟,是“上海服務”理所應當的必然選擇之一。
為服務經濟做加法,“人”是核心要義。在商業本質正從“買賣關系”過渡到“服務關系”的當下,細膩的人性關懷和獨特個性的消費場景是服務業提供高滿足感體驗的關鍵所在。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服務經濟的文化、創新、體驗及情懷有瞭更多的用武之地和施展空間。而這些方面的拓寬和發展,離不開服務業與其他業態和媒介的跨界融合,離不開大力培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等適應互聯網時代特點的新業態,進而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定制化和優質化提升的創新培育。
以體驗經濟為例,實體業態屹立不倒的日本帶給我們不少啟示。日本大阪的一個新地標整合瞭諸多社會功能新業態:品牌博物館、創客空間、展廊空間,甚至還開拓出產研展商結合的另類展示空間,專門針對大學、科研機構或非零售類型企業提供科學技術、產品發明的展示交流場所,並延展出大眾參與互動的交互功能,提供瞭前沿而極具黏性的非凡商業體驗。
對於新零售等創新性服務業態模式剛剛起步的上海而言,這一異域經驗帶來的借鑒意義是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四新”經濟培育方向,應該定位於面向未來的互動體驗式服務。

減法

刪減冗餘復雜操作

為瞭全力打響“上海服務”品牌,更好地提高消費者在服務體驗中的滿足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便捷度和舒適度應當是服務業追求的恒久目標。給服務流程做減法,刪減冗餘復雜、缺失人性化的手續和操作,增強服務成果的可獲得性,能夠讓消費者更好地體驗到服務紅利和人性關懷。在這方面,新零售模式下的盒馬鮮生等推出的半小時配送服務等,就是在消費者付出層面做減法,進而間接實現獲得層面的加法效應。
服務業的減法不僅是單個品牌的追求目標,還應該是整體服務環境和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的持續追求。對標國際最高標準、頂尖水平,不斷提升制度環境的軟實力,努力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地,需要政府在“放管服”改革上將該放的權放得更徹底、更到位,把經濟管理權放到離市場最近的地方,改善企業辦事全流程所花時間、效率和費用,進行政府流程的革命性再造。
在“互聯網+”的時代,需要更積極推動變“商戶跑腿”為“數據跑腿”,強化數據共享和協同應用,加快推進網上流程審批,全面推行智慧服務平臺,進而為服務生命周期去障礙增活血、打通服務血脈、提升服務質量。

乘法

打造共贏生態商業圈

商圈建設是城市發展水平的集中縮影和商業流通發展的重要表現方式。以強化聚合效應、集群效應、聯動效應和主題特色效應為重點的城市商圈建設,理應成為當前乃至未來一段時期內城市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
城市綜合體是一個業態互為支撐、互相依存的商圈形態。但目前,較為零散化、競爭化、非體系化的商圈內部建設對於實現綜合體商業價值最大化還沒有清晰的佈局和意識,導致不少城市商圈尚無法充分滿足消費訴求。要最終實現“1+1大於2”的效應,需要化競爭為合作,打造共贏共存的生態商業圈體系,避免一座座“孤島”在競爭洪流中被淹沒。
目前,南京西路商圈打造“國際消費城市示范區”、蘇河灣地區推進“國際產業人才港”建設、市北園區建設“大數據產業基地”……一簇簇生機蓬勃的商圈正在加快大數據、人力資源、檢測認證等優勢產業發展,以輻射整個服務業領域。在打造服務業綜合商圈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圍繞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和預期,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地制定服務戰略,不斷提升資源整合力度和整體發展規劃精度。
在這方面,可以借鑒日本大阪各商業街通過車站生態圈相關聯的方法,在車站之間的地帶以便利店、超市、大型購物商城等佈局,構建從地上到地下、以點帶面的網狀商業生態圖,從而更好發揮城市整體的聯動效應。

除法

破除地域合作壁壘

上海具有得天獨厚的服務文化底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上海服務”的內涵離不開向外延拓、聯合周邊城市協同發展,推進從服務要素“集聚”和“虹吸”效應階段進入強調“擴散”和“輻射”作用的新階段,進而增強經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激發長三角與全國、全球的交匯互動,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長三角向心力的凝聚,首要的是破除地域互融互促的合作壁壘。舉例來看,隨著江蘇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產業升級,部分市縣的科技創新與創新創業活力已經位於全國前列。作為滬蘇合作的需求一方,江蘇對兩地在離岸科技創新平臺的打造,有瞭更高更新的合作需求和能級要求。而這都需要兩地政府及時根據新發展需求,改革現有發展體制,加大制度政策創新。
同時,應進一步強化工作力量,組建常態長效的長三角一體化推進機制,以推動實施一批重大事項和重大項目,共享成功成熟的改革經驗和制度創新成果,並復制推廣。如此一來,就有助於把各地制度創新的紅利轉為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內生動力。
總之,得益於改革開放以來持續推進轉型發展和對外開放,上海基本形成瞭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下一步,要打響“上海服務”品牌,看的絕不僅是服務業態的多寡,而更要看上海城市的核心功能。就此而言,“加減乘除”將從提升核心競爭力的角度為打響“上海服務”品牌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上海市“晨光學者”)



台中西區月子中心評鑑台中西區坐月子中心推薦a台中西區月子中心比較>台中西區月子中心收費台中西區產後月子中心
arrow
arrow

    rdcgi817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